聖誕夜前夕,適合浪漫的愛情小品。
試著想像,雪花落在深灰大衣肩頭,兩位愛人在大街緊擁,彷彿不存在現實的機緣與巧合,悄悄的,在某個角落等待。這本書大概就處於這樣的氛圍。
大多數人著墨於年輕人的愛情,大膽、不顧一切;卻忘了成熟的愛情,細水長流,平穩卻別有雅致。
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程又青的宣言「買自己的包包,裝自己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就源自於包包,似一張裝載陌生女子大半年華的藏寶圖,你願意花多少力氣追尋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陌生人?
雖然人物的刻畫並沒有強烈到發展這麼「脫序」的行為,但換個角度,愛情本身就不可理喻。
好像發生在巴黎,一切都不足為奇。
有人跟我說過,法國是個充滿愛與奇蹟的國度,我從未到訪,但作家的墨、畫家的筆、音樂家的琴都這麼告訴我,歷史也記載大量的藝術家都曾在此闖蕩,因為所有的藝術、所有的情愛在此都有舞台。
不需名氣響亮的情人,只盼伴侶情投意合。
我們都曾追尋那雙美麗卻磨腳的鞋,必須跌過跤受過傷才能醒悟。我們一直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必勉強自己符合別人的框架,大千世界中,有一個懂你,勝過千言萬語。
而緣分,來得無預警,走得更莫名,曾聽過統計,每個人大約有總人口7%的伴侶人選,其實數量頗大,但幾時、在哪裡、遇見誰等,都是機運,正是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
把握當下,比長長久久更重要
人唯一不變的,即是不斷的改變。更何況有許多外力因素,要長久,若不是上輩子的香燒夠多,就是感情債欠特別深。擁抱每一個你愛的人,說起來彆扭,實施起來確實也不容易,尤其東方這樣內斂的國度。
好聚好散絕對是當今社會最迫切的感情問題,曾幾何時大眾的觀念如此扭曲?愛被無限解讀,成了毀滅生命的幫兇,我們需要放過別人,更需要放過自己。
若說人生是座月台,乘客來來去去,那麼錯過一班電聯,上了另一班自強,更快抵達目的,也算是賺到的一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