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ORHya.jpg 


就要陷入Ida那雙澄淨透亮的眼眸裡!


其實我比較喜歡"彩色電影",對我來說畫面的色彩很重要,不否認黑白(灰白)影像很美,替整部片靜謐的情緒加分不少,但老話一句,因褪去顏色而營造出特殊氛圍,是"黑白"的本事;而能掌握各式色彩,利用顏色襯托畫面,才是"人"的本事


看完電影後,我終於明白為何修女要Ida去找阿姨,這是她的考驗,相較身旁幾個"真正的孤兒"朋友因無牽掛,順利的將身心奉獻給上帝,絕無二心,Ida的阿姨,成為她人生中另一個選擇,是一條糜爛精彩的紅塵路。


片中花了三分之二找父母,但Ida和阿姨的情感從疏遠到相惜(還不到緊密);邂逅了一名帥氣活潑的薩克斯風男孩;以一個被害者的身分挖掘真相,卻懷著外人的中立眼光,這個原本打定主意了結一切就回修道院宣誓的女孩,從此步上了不同的軌道。


沒有經歷過,即使宣誓,也是虛有──Wanda。


就是這句話讓Ida在後頭有如此驚人的作為,或許可以解讀成Ida想了解阿姨究竟在紅塵中遭受怎樣的苦痛,她的菸、她的酒、她性感的洋裝、她擺飾的種種,包括她對性的需求......Ida一鼓作氣躍入Wanda的生活,卻找到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只是當下我真要驚呼,片名要改成"依達的墮落"了嗎?


同樣的與薩克斯風男孩溫存一夜,要到了承諾和未來的Ida,最終拋棄愛情及成家的機會,著一身樸素修女服,徒步堅定地走回修道院時,我又再度驚呼:Ida你怎麼捨得?片名要改成"依達的始亂終棄"了嗎?


然後我不小心就將劇情大致講解完畢了。


其實不難瞧見端倪,從頭至尾Ida的眼神都不曾變過,那樣透亮無暇,散發乾淨優雅的氣息,難以想像背後肩負著大戰的苦難、人性的醜陋、家庭的破碎等,或許她在修道院的簡樸日子,給了她遠離仇恨的保護。


片中運用不少中景鏡頭、聚焦在人物身上,後頭是一片小小的背景,彷彿世界僅剩Ida和Wanda兩人這方小天地;有時剩下不完全的臉部,在鏡頭的角落載浮載沉,令人覺得,人類的份量在這個大千世界裡如此微不足道,又覺得畫面想掩飾受傷殘缺的靈魂。最印象深刻的一幕,當然是Wanda房裡那扇窗,明亮舒適的窗,搭配著與畫面不搭調的澎湃古典樂,Wanda從視角左出右進,流暢的爬上那方明亮,毫不猶豫選擇離去,唱盤繼續轉動,旋律充斥角落,右手邊裊裊上升的菸煙,提醒著我們時間仍舊向前,只是人事全非,片中有不少美麗的風景,但唯有此幕美過一切。


Ida的話不多,表情也不多,全然是個超脫世俗的存在,相較於她的平靜,Wanda的起伏似乎比她更有情緒張力。

C'est la vie!

Wanda代表的,不是墮落,是芸芸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殿曉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