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_P0300017  

 

 

彷彿徹徹底底戀愛過一回,談一輩子的感情也許還不比看這本書來得透徹,對於情啊愛的各種快樂掙扎人人或多或少經歷過,卻鮮少有人能如此犀利的剖開當中連結,還能結合古今中外哲學思想,用文字敘述擊中大夥的內心。

 

面對愛情的羞澀無措及恐懼遲疑,不論男女皆深受其擾,經由作者的提點,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那份想逃避的心情是源自於馬克思的思想,戰戰兢兢的每一步背後都隱含著深沉的價值觀,我在痛苦的自我矛盾中徘徊時,還真沒想過這樣的行為與世上千千萬萬人相似。

 

 

他的那場戀情如果單純以小說的手法寫作,可能是一個平凡到連出版社都放棄的故事,也許他能用特殊的詞彙或寫法吸引年輕男女的目光,也可以灑點狗血批評世上女人用情不專,順道提出莫札特歌劇《女人皆如此》內容藉以嘲諷一番,泣述男兒血淚等,但他選擇以自傳式的手法深入研究他和珂蘿葉這段日子的行為舉止,挾帶著些許幽默口吻 (或許還有一點報復心態吧我想),呈現一個男人在情海中試圖破浪的掙扎,沒想到,還意外的揚名立萬。

 

很好奇珂蘿葉和那位連名帶姓和背景幾乎被暴露的威爾先生看見自己的"不光明磊落行為"被揭露有什麼反應,如果當初艾倫提筆是為了"教訓",我想應該算成功吧,畢竟書挺暢銷的!但同時也提醒我們留意與作家交往可能存在的危險性,如果不打算被筆頭殺死的話...

 

 


艾倫敘述自己為了追求珂蘿葉喪失自我的狀況讓我覺得中肯又滑稽,我們常常先憑著自我意念幻想對方,然後再刻意形塑自己成為對方的理想典範,搞到最後發現一切都是假象時,還會惱羞成怒的怪罪自己被欺騙。這過程與消費有些雷同,存錢時把產品想得非常完美,到手後產生與理想不符的失望,之後再將慾望投射至下一個產品,不斷循環永無止盡。艾倫一開始的大當機很明顯的失去了這段感情的主控權,或許先動了真情,或是付出較多的一方,注定要受到折磨傷心。

 

愛上一個人好像就只有兩種結局:單戀(暗戀失戀)或熱戀;戀愛除了同居好像也只有兩種結局:結婚或分手,這正是許多消極的男女所害怕的,雖然說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嘗試,但想到那些曾經擁有的甜蜜會回過頭來捅你一刀,還真是讓人卻步......現在的速食愛情又往往建立在生理需求基礎上,根本沒有足夠的彼此了解,更不用說攜手去面對挑戰,也許考驗來臨前,早已被心理的不信任給擊敗。

 

 

世上唯一不變的,即是不斷的改變。

 

人也一樣,對於提供我們源源不絕自信的興趣都有可能倦怠,更何況是一段易碎的關係,這其中還必須面臨包容忍讓,外頭的誘惑又如此絢麗,除非有足夠的自制力,不然要把持住真的不簡單,那也就回歸到彼此不信任的挑戰了。

 

 

男女的腦袋構造本就不同,所以也不必奢望改造對方,兩個出發點不同的人要磨合哪這麼容易,還要剛好天時地利人和?作者計算他與珂蘿葉的相遇機率幾乎微乎其微,但他們就是碰頭了,還陷入更緊密的關係中。之前看過一則研究,這個世界上會有7%數量的人是自己的理想型,但要碰見這7%中的誰,就有點命運的成分在裏頭了,不論相不相信緣分或宿命,能遇上一個願意陪你走人生一段路程的人,都應該感恩珍惜。

 

失戀一定挾帶痛苦憔悴,也許還有挫折失望,誰都希望投入的時間精力可以有等量的回報,但戀愛本身就是一種賭博,陷太深嚴重還會賠盡一切,但我覺得造成內心血流不止的往往是人,有意撕破臉的話,對方持的武器殺傷力直接破表,他/她熟悉你的弱點,了解你的防備,能抓準時間使你鬆懈,那防不勝防的一招,最致命、最痛心。分手還能做朋友不曉得多少人能做到,我們都小心翼翼護著一段剛萌芽的戀情,費盡心思照料灌溉,最後卻暴力的將它摧毀,還不留一點轉圜餘地,難怪說愛恨一線間,戀人和敵人其實只需一個轉身...

 

艾倫在書中對珂蘿葉並非全然的批判(雖然我們都知道他內心很恨),利用告白的方式理性解構,這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抵達一個境界,讓腦袋駕馭情感的確安全許多,我佩服他的博學,要融會貫通那些心理學家哲學家等高深的理論可能得花上好一段經歷,聽聞西方人從小培養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思考,長越大越嫉妒,不是想完全遵循前人的腳步或想法,但給自己多點視野或觀點去思考確實在人生選擇上會有所不同。對一個沒什麼接觸哲學思想的人來說,艾倫的"例子應證理論"作法讓人比較容易去理解(雖然有些太複雜的還是有看沒懂),真心覺得提出人類思維運作模式理論的前人太強大,從精神層面來看已經非常人所及,難怪總教人又敬又畏。

 
 

但說再多,其實就如作者所言,明知戀愛的發展過程,也懂它的威脅歡愉,卻不代表可以跳脫愚昧的框架,知道但做不到的大有人在,戀愛的威力比酒精麻醉還強烈,最可怕的是讓你保持清醒卻又心甘情願跳入火坑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輪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殿曉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