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1051021-2.jpg

不由得敬佩起那些職人,保存文化維護環境,不是嘴巴說說就可以。

他們的執著與付出在透過影片流傳出來前,經過了多少的挫折與掙扎?要有很大的愛及毅力,才能堅持下去。

我總是想起我某位同學,他是金門人,大學時代就屢屢展現對家鄉的眷戀,關心家園守護土地,將家鄉的議題放大,讓更多人能關注這個台灣離島的脈動,畢業後他選擇回鄉,我很少有他的消息,但是偶爾網路上出現的幾張照片,仍舊看得出他對那片土地的情感,跟我這個急於離開家鄉的遊子截然不同。

我也碰過幾名僑生,畢業後想盡辦法留在台灣,對他們而言,四年不長不短,卻足夠讓他們與家鄉產生一道新隔閡,尤其對岸激烈競爭的環境更減低回鄉的慾望,因此努力成為異鄉人,變成了他們最大的夢想。

 

回到職人,從影片中可以看見兩代的摩擦。傳承,始終是弱勢文化面臨的最大挑戰,縱使少數人意識到嚴重性,卻無法將自己的棉薄之力延伸至下一代,不僅是原住民,不僅是台東,西半部漢人的習俗也漸漸流失,只是現在我們仍沒有感覺,或者,我們被"主流"蒙蔽了雙眼,導致漸漸衰退的舊文化遭到無意識的淘汰。

常常聽老一輩人碎念,現在的年輕人講求方便,簡化了節慶習俗,他們拜了一輩子的祖先,未來卻有可能無法受到供俸,這項宗教傳統失去的恐懼深深的縈繞他們心頭。

不僅祭祀,連手做的傳統食物線也幾乎消失殆盡,被更方便的食物、乾糧取代,我現在正在扼殺我的文化,我始終沒有意識到這點。

 

當看見兒子因為母親與妹妹親手為他織一件部落背心,而落下欣喜又感動的淚水時,我雖沒有淚如雨下,但也著實感動,真正的文化傳承,是施與受兩方都有共識都有交流都有感覺,情感才能確實建立,那件布衣裳,才發揮最大的價值與作用。

 

我前來欣賞,想了解東部的文化,想知道那些對家鄉抱著熱忱的職人,用什麼樣的方法發揚傳統,老祖先的智慧在時間遞嬗下流失,卻從他們手中尋回,片中一再提及的祖靈,想必也很安慰。我常常研讀西方的藝術,對於異國情調的文化抱有憧憬與想像,卻忽略自己所在的台灣也是塊寶島,我們的傳統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與價值。

 

有些人歸根,有些人遠嫁,有些人終其一生留在東部,跟國外大疆國界比起來,台灣很小很小,卻已經擁有豐富的多樣文化,慶幸的是,我們的包容力相當驚人,不論是外來或本土,總是懷有開闊的胸襟接受,但是,常常忘了保存。

 

我從中部上來台北,我並不覺得哪個文化特別高尚,但確實有主流非主流的區別,這部紀錄片輕輕提醒著,除了尊重與了解弱勢文化,也別忘了保存自己目前所擁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殿曉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