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2592.jpg

 

「這是一個關於設計與被設計的展覽......」

看了兩次簡介還是不懂,不過目光卻一直被長相尖銳,看似兇惡的摩托車吸引。

「它能騎,開展時藝術家親自騎著它進展場」。

所以這是一檔關於改裝車的展覽?

 

當然不是!

 

原本以為簡介如此文謅謅,內容必定是費解的文青創作,沒想到史金淞是如此離經叛道。而且與生活消費結合,剛好是我的知識領域內能理解的範圍,加上特殊創意的設計理念,聽導覽的過程其實挺愉快的!

 

IMAG2593.jpg

這次海報主視覺焦點是哪吒(其實有達文西人體圖的感覺),據說是藝術家期許自己像祂一樣驍勇,去對抗這個"設計他"的世界。

 

如果到這邊還是不懂,You are not alone. 來看看這台娃娃車。

IMAG2595.jpg

我同意人一輩子脫離不了產品,產品脫離不了品牌,品牌脫離不了廣告。

史金淞對這個甫出生就"被設計"的世代充滿嘲諷,娃娃車原本是讓嬰兒舒服,代步用的工具,最後卻是讓外觀及新潮佔了上風,這件作品的原型大家都熟悉,可是乍看並不會覺得舒適,許多嬰兒的產品標榜設計感,價值感提升,卻遺失了最原始的功能性,就好像伸展台上的服裝,百變大膽創新,但它的使用範圍,也就只侷限美麗高挑,正頂著濃妝走秀的model。

 

IMAG2597.jpg

在這個品牌導向的社會中,Logo彷彿有千噸黃金的價值,史金淞把這些著名的商標"再設計"成銳利的兵器,它們既美麗又危險,可以傷人,也可能自我毀滅。

我常常看著櫥窗的高級精品疑惑,一個不特別漂亮,看起來也不會太好用的東西,只因為上頭多了一個記號,硬是比自己身上使用多年的物品高價,這是時尚追求的另一種心理層面的境界,必須跟現實中的柴米油鹽脫離,以往我們總是望著遙不可及的生活,就像中古世紀平民永遠無法參與貴族的奢華,但就在"平價"的名牌崛起後,一切都有了改變。

中產階級畢竟佔多數,比起永遠攀不起的品牌,稍微存個錢就能得到的殊榮更叫人動心,於是在市場上,主打這個領域的商人越來越多,不知不覺,我們就活在一個充滿各式各樣品牌抉擇的世界,我們自以為有選擇權,其實不過是在一個別人畫好的圈圈裡旋轉。

 

IMAG2599.jpg

這個燈箱讓我疑惑了一會,向來與古典雅致並肩排排站的迪奧,居然選擇與一個叛逆的藝術家合作,用意是什麼?那感覺就好像英國皇室要舉辦宴會,卻找來街舞領域的人幫忙開舞一樣,我們可以推出幾個理論:

1.迪奧想要自我突破,跳脫以往設計理念。

2.迪奧想要開通別的市場,先弄個作品試水溫。

3.迪奧......可能只是喜歡這個設計師,想要有合作的機會。

我大概能想到的就是這些,因為我對這件產品的誕生毫無頭緒,即使它上面寫的是"基因",想像一下英國女王勾著街舞王的手臂,向世界宣稱其實她骨子裡流著豪邁不羈的血,恩.....是可以接受啦,只是就是哪裡怪怪的!

但或許從頭到尾都是我想太多,或是思想太狹隘......

 

IMAG2600.jpg

這是一件只能在場外隔著玻璃欣賞的作品,一顆白亮亮的聖誕樹在展場中高速旋轉,《聖誕快樂200轉/分》顧名思義,一分鐘轉200下,太多太少都不行,因為聖誕樹的裝飾並非燈泡或禮物,而是鋒利的刀片、鍊子,若越過200,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飛出暗器,傷人於無形,所以美麗是有危險的。

展場只有一顆聖誕樹,但有多面鏡子,最後投射了多少顆誰也數不清。幾乎全世界都在瘋耶誕,但耶誕節的典故和意義,我想即使是發源地西方國家,大概真正意會的也不多了,倒是商人乘著節慶,滾出了數以難計廣大的利潤。

 

IMAG2602.jpg

這件作品因為不太能理解關聯性,故不多加揣測,據說兩張椅子的年代是一樣的,都是受到時間的洗滌,但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只是為何取名為「華山」,大概也只有藝術家那個年代的人才能理解了(不小心暴露了年齡差距)。

 

IMAG2603.jpg

這是一個滴水穿石(牆)的概念,貫穿展區整面牆,時間似乎給史金淞特別的靈感,微弱的燈打在黑暗的平面上,所有焦點聚集在正中央的黑色小孔,我沒有彎下腰向外看,那怕它散發出一股安靜的魔力,明知道對口沒有任何機關,我還是只讓念頭一閃而逝。

 

IMAG2605.jpg

樓梯間的影片令人啼笑皆非,投影酷炫的摩托車及車手畫面,乍看相當先進、科幻,卻播放大悲咒當作背景音樂,這股強烈的違和感就是使金淞想表達的,他認為當今中國技術日漸進步,卻亟欲模仿西方國家,導致與本土文化形成不倫不類的結果,就像這部影片,怎麼看怎麼怪。

 

IMAG2606.jpg

上到二樓,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轉換。史金淞對於"再生"特別鍾情,因為破壞,使得物體原本的形貌改變,最終成為灰燼,因為再生,卻又能將渺小的塵埃重新塑成新的作品,這段來來回回的過程,重組了物質,也將雜亂的內心重新編排。

 

IMAG2607.jpg

以牆面當黑板,寫下每個人的故事,這些不同顏色的畫筆,都是根據不同人的生活環境及物件磨成粉後製作出來的,因此顏色不一樣,材質不一樣,呈現的感覺及風格也就不一樣,經詢問,牆上的文字是到台灣後才由藝術家親筆寫上,對照展間內的影片放映,娓娓道出這些人的生命歷程。

 

IMAG2608.jpg

燈箱上那陀黑黑的東西就是由牆上那堆尺寸不一的槌子敲壞物件重製而成的,沒什麼用意,僅是史金淞再生的一部分,只是上個作品是文字,他還將塵埃變成固體、變成顏料,也為自己及每個不同的城市找尋屬於它們的色譜,史金淞眼中的台北,有點灰、有點黏稠,高掛在牆上。沒人知道他究竟在台北找了哪些素材,只是透過那瓶小小的罐子,看見藝術家與城市環境的對話。

 

IMAG2610.jpg

都說成功的藝術家背後一定有個......雜亂的房間!

粉塵飄散在空氣中,導覽人員還特別提醒氣管不佳的朋友注意,整個展間的畫作都從桌上來,因為一場與觀眾的互動交流活動,蒐集了一室的創意,陪著藝術家的作品一同讓更多人欣賞。當時我心想,若我坐在桌前,我會畫什麼?良久,腦海始終一片空白,我便誠實的面對自己貧乏的藝術基因,轉移到下個展間。

 

IMAG2614.jpg

最後一個展間,有種靜謐的禪意,如果不是因為參觀的民眾徘徊在附近,絕對可以淨心養性,那條長長的沙河蜿蜒,鋪在地板上,綿延出一段看似沒有盡頭的時間,因為空間夠大,整體看來就壯觀,也讓人心緒遊蕩在此,流連忘返。

IMAG2617.jpg

IMAG2618.jpg

 

 

IMAG2620.jpg

末了附上一張史金淞大師創作的圖片,影片中的他不疾不徐,隨興的姿勢,以及彷彿沉浸在自我世界的專注,看起來平靜,竟也不像個叛逆者。

他說,以他的力量或許無法撼動這個社會,但與束縛的世界對抗似乎已成為他的宿命,他將不斷的做,不斷的衝撞,永不停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殿曉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