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92FA20-6529-0689-568A-828486565A58.jpg(圖源GOOGLE)

建築界女王,響噹噹的稱號,首位女性普立茲克建築獎得獎者札哈‧哈蒂的流動型美學在世界各個角落撐起一片天,其名下的建築師事務所更廣納全球四百多英才,對建築的狂熱與忠誠讓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出線。

1950出生伊拉克巴格達,原先念數學,看到這裡,就讓文組的人無限欽羨,理組的邏輯與空間概念是我們這些感性的腦子裡天生所欠缺的優勢,札哈‧哈蒂成功的關鍵是勇於嘗試、打破建物的限制與規則,大量運用流線、弧形,讓建物彷彿是地面的延伸,柔中帶剛的生長出來,形成一片搶眼的現代感。

明明使用混泥土,但白色的基調與圓滑的曲線,讓不少建物看起來輕盈清爽,比起「點線」,札哈‧哈蒂更常使用「面」的概念,形體的堆疊與交錯常是「一片片」,透過彎折的角度,巧妙形成支架,立於地面,少了大量的梁柱阻擋,讓內部空間感淨利落,也有更多發揮的餘地。

除了特有的風格,事務所也講究與自然環境的共生,裡頭的建築師堅信著札哈‧哈蒂會引領建築潮流,而站在尖端的他們,希望作品不只有現代科技感,更有放眼未來的展望,奉行永續發展的長遠計畫。

 

IMG20170724131330.jpg

札哈‧哈蒂的建築幾個特點先整理出來,後續看到圖片較易辨識。

流線型是一個特色,大部分札哈‧哈蒂的建築幾乎都沒有「直角」,圓弧取代了一切;幾何圖形是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氣泡」、「殼」、「堆疊」、「侵蝕」等元素也常出現在其中。

 

IMG20170724154308.jpg

展覽劃分好幾個部分,但卻融合進一個大展間,松山菸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於此布展某種程度上也算相互致敬的一種,海報的設計很簡約,幾何圖形與線條,後來才知道原來淡江大橋也是出自札哈‧哈蒂工作室之手,些微不對稱的建構方式,中間支柱彷若雙掌交合,有種安定的禪意,獲得「寧靜的舞者」封號。

但在更之前,臺灣其實與札哈‧哈蒂早已有過交集:

IMG20170724155112.jpg

2003年台中古根漢美術館即喚來札哈‧哈蒂親自帶著設計圖來台,為了強調空間的轉換能力,設計出了流線型長條狀的結構,入口分布於兩端,有人說像天篷,我倒覺得像航空母艦,隨時有啟航的錯覺。這懸空大膽前衛的作品讓札哈‧哈蒂奪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卻未能就地落成,成為台灣與世界的遺珠之憾。

 

來瞧瞧其他著名的建築:

201307170955372078.jpg(圖源GOOGLE)

真心非常喜歡這棟絕美的設計,像雪中裹著糖衣的薑餅屋,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已經成為阿塞拜疆全球知名的景點之一,建築和文化同樣是軟實力,透過札哈‧哈蒂之手,前進世界潮流。

IMG20170724141052.jpg

IMG20170724141118.jpg

背後與側面的模型,像極了濃稠白巧克力淋在糕點上那般美味,彷彿可以聞到香甜的氣味飄散。

 

再來是柬埔寨金邊這組浴血的歷史記憶─種族滅絕研究中心

6620150112124658.jpg(圖源GOOGLE)

為了保存歷史上一段腥風血雨殘酷的大屠殺記憶,非政府組織成立了此機構,利用當地的木材建造(也是ZHA唯一的大型木造建築物),寓意著嫩芽生長。

IMG20170724142441.jpg

遠處看,倒錐體的下層五棟建築各自獨立,但上層卻又連為一體,層層疊疊的茂密枝葉讓我密集恐懼症快要發作了。

 

阿卜杜拉石油研究中心:

061.jpg(圖源GOOGLE)

密集的孔洞設計又讓我感覺痛苦,細胞結晶體分裂增生的設計讓沙漠中的建物有種特殊的先進未來感,也較生機盎然,用點想像力,也像甲殼類動物或寶石匯聚的圖樣。

IMG20170724141628.jpg

為了與研究中心的屬性呼應,設計團隊也力求將資源的消耗降到最低,以最節能的方式譜出最現代的建物,孔洞有助於降低炎熱,營造涼爽的內部空間,換言之,所有的圖樣與造型在呈現上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札哈‧哈蒂團隊不僅要豐富視覺上的感官,也盡力將實用性帶入建物,秉持與當地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

 

韓國東大門設計廣場

Dongdaemun_Design_Plaza_(DDP)_at_Night,_Seoul.jpg(圖源GOOGLE)

相較之下台灣最熟悉的亞洲建物,結合各種機能娛樂,也常在韓劇中出現,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三維建築,底下三層地上四層,沒有一絲直線的圓弧設計,落成不久即被選為世界52個必遊的景點之一。

IMG20170724154750.jpg

佔地面積真的相當遼闊,最前端的圓弧橢圓形狀真的讓人很吃驚,ZHA的團隊一直在創造建築的奇蹟。

 

目前正在興建的「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設計也深得我心:

IMG20170724140356.jpg

整體建築設計概念為「花瓣掉落湖面激起的漣漪」,極富詩意且浪漫,三個獨立的建物恰如紛飛散落的花蕊,地景的線條勾勒出向外擴散的水波,期待2018年的完工,屆時又將是建築界的一大亮點了!

 

為了精密計算每個角度與可能性,ZHA內部成立了「幾何研究」中心(CoDe),這部分展區最主要是解析ZHA在威尼斯雙年展吸引眾人目光的作品「海芋」是透過何種方法完工,也展現出ZHA團隊在建築界始終引領潮流的風範。

3D列印及拓樸優化等已經超出我理解範圍了,但對於能用電腦程式及軟硬體機器設備製作立體模型這件事,確實是科技很大的躍進,毫釐米的精算程度應是相當嚴苛,失之毫釐恐差之千里啊。

IMG20170724144234.jpg

這些都是以石膏為材料製成的3D模型,軟Q的不可思議,打破我腦中醫療用石膏整陀笨重硬梆梆的形象。

IMG20170724144147.jpg

透過這些小小的樣本,ZHA對於流線及弧形的掌握越加純熟,CoDe等於是ZHA的核心部門,不斷向不可能的任務挑戰。

 

產品設計跟異業合作也是札哈‧哈蒂耕耘的其中一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設計界基本題目:椅子。

IMG20170724151005.jpg

2016年露面的這款酷奇椅被譽為經典,常看設計展的朋友都會發現,針對椅子的設計作品不勝枚舉,但從來不解為何椅子深受設計師著迷,今天總算獲得了解答。

原來椅子跟建築同樣要考慮結構、講究材質、形式與比例,還有跟使用者之間的密切關聯,於是又稱為「具體而微的建築」。

薄薄一片透過幾摺便能站穩,椅腳向內縮如同幸運餅乾的弧度,沒有機會試坐,無法確認舒適度如何,但顏色和簡約俐落的造型確實相當討人喜愛。

 

IMG20170724151116.jpg

2013年這雙NOVA聯名高跟鞋在時尚界引起話題,札哈‧哈蒂果然又成功地運用了擅長的線條堆疊,創造出這款有趣的造型,並非像Lady GAGA搞怪的風格,而是在眾多環中賦予跟鞋新的呈現方式。

 

IMG20170724151904.jpg

IMG20170724151916.jpg

與寶格麗合作的戒指,很遺憾從照片中看不出中間流動的線條,不過大約可以從飾品架猜想出風格,對一個重度戒指迷的人而言,卡在這個展區徘徊不去純屬正常現象。

 

札哈‧哈蒂團隊在公共建築、交通建設以及體育場館都有所涉略,特別挑一個與台灣有關的分享:

IMG20170724153848.jpg

台北住宅AGORA花園

老實說我還真的不曾在信義區看過類似建築,不曉得有沒有高人指點一下方位。

 

其他無論是興建完成或是趕工中的建物,透過相片,都能一窺ZHA的美學設計,跨足越來越多領域的ZHA,在展覽的後半部仍有許多珍貴的資料:

IMG20170724155436.jpg

預計於2019年啟用的北京新機場航廈,像一雙呈現放射狀的大手,為縮短旅客轉乘時間的設計,據說兩端最遠處行走也只要八分鐘,大大的平衡了距離。

而其餘國內外著名的設計就等待親自進展區體驗囉!

 

IMG20170724144652.jpg

最後向大家推薦展區內的VR設施,可以親臨淡江大橋走一遭,只是要排隊需要一點耐心。

 

札哈‧哈蒂雖於2016年心臟病離世,但她的精神與風格已經佇立在世界各個角落,未來,事務所的夥伴也將繼續帶著她的貢獻前進,讓建築持續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下一檔就去瞧瞧高第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殿曉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